——《红楼梦》写作手法探微(2)
在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蜜意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有这样一段情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来上月贾芸进来种树之时,便拣了一块罗帕,便知是所在园内的人失落的,但不知是那一个人的,故不敢造次。今听见红玉问坠儿,便知是红玉的,心内不胜喜幸。又见坠儿追索,心中早得了主意,便向袖内将自己的一块取了出来,向坠儿笑道:“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了他的谢礼,不许瞒着我。”坠儿满口里答应了,接了手帕子,送出贾芸,回来找红玉,不在话下。
在这里甲戌本有一条批语:“至此一顿,狡猾之甚!原非书中正文之人,写来间色耳。”这段批语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间色法?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这样解释“间色法”:“间色法是中国画中一种设色方法。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五色原于五行,谓之正色,而五行相错杂以成者谓之间色,皆天地自然直文章。’指颜料不单使其一种‘正色’,而是‘相错杂以成’,即两种以上的颜料一起使用,如‘春景欲其明媚......点缀之笔但用草绿,若草坡向阳之处,当以石绿为底,嫩绿为面......夏景欲其葱翠,山顶石巅,须绿面加青,青面加草绿。’染上一层颜色,再染上一层颜色。”“百度百科”这样解释间色法:“中国画颜色里除基本色外还有许多与其相接近的中间过渡色。作画时先用基本色做底色,再在上面使用一种它的过渡色,这种作画方法叫间色法。”
《红楼梦》大量运用了“间色法”,批书人明确指出的除了贾芸和小红这段情节外,又在第三十一回用回前批的方式向我们提示,史湘云捡到了贾宝玉的金麒麟,这种写法是采用了“间色法”。己卯本批语为:“‘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史湘云有一个小麒麟是雌的,而她捡到的贾宝玉的大麒麟是雄的,雌雄正好配成一对儿。史湘云在捡到金麒麟之前有一大段关于阴阳的议论,她说阴阳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那么这里书写的一雄一雌一对儿金麒麟就不仅仅是作为史湘云的饰物,而且书中的很多情节和话语都是未来的伏线或谶语,史湘云捡到了贾宝玉的金麒麟,而贾宝玉把这个金麒麟给了史湘云。其实在前面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的时候,贾宝玉之所以把张道士给贾母的礼物中的金麒麟揣进袖口,是因为他听薛宝钗说史湘云也有一个金麒麟,他那时候就有心思把这个金麒麟送给史湘云了。史湘云在捡到金麒麟的时候沉思了一会儿,她一定意识到了这或许是一种天意,将来她跟贾宝玉会有深层关系。其实回目标题也提示了我们:“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白首”是暮年之意,“双星”是指两个寿星。这段情节和回目的寓意是贾宝玉和史湘云因为这个金麒麟而预示着他们暮年再聚首。
绘画上的“间色法”运用在小说创作上,是指在一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的关系描写中,又节外生枝地插入第三个人与这两个人物的关系,或者用另外的两个次要人物的关系来衬托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间色法使小说的人物关系呈现立体化,就像立体交叉桥那样纵横交错而又井然有序,令读者读起来兴味盎然。
红学泰斗周汝昌在《“金玉”之谜》一文中这样解释史湘云捡到金麒麟的间色写法:我对“金玉”的理解是,全书中“真假”贯串着一切现象,“金玉”之说也不例外。“和尚送金锁”而且“镌上字样”的那“金”,是假;麒麟(直到清虚观中,宝玉才知湘云有金麟,与金锁的大事宣扬正相背反)的金,才是真。所以,“金玉姻缘”本来不虚,但有真假之分,假的终究不能得遂其实——“空对着”而已,真的百曲千折之后也会重合。这才是“金玉已定,又写一麟为间色”的真含义,意思是说:湘云的金与宝玉的玉,已是(最终)定局,又写一个道友赠给的金麟,乃是“间色”之法,使整个情节更加奇情异采,柳暗花明,而并非是真凭这“雄”的麟才绾合了二人的姻缘——姻缘仍然是“金玉”的事。宝玉憎恶的“金玉”之说,是人为的,另有目的的假金玉。“怀金悼玉”,所怀的金,不是金锁,正是金麟。《红楼梦曲》的前三支曲中的几处“金”“玉”,本来有其定指,并不“矛盾”“混乱”。
你们觉得周泰斗对“间色法”、“金玉缘”解释的到位吗?
——————————————————
校对:王华东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包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